品牌头条新闻LOGO

荒坡变花海: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金秋十月,青藏高原处处显露出霜天红叶、凉风习习的景象。蓝天白云下,橙色的金盏菊、紫色的薰衣草、红色的鲁冰花在风中摇曳……青海大地一幅幅花海田园正以强劲“卖点”和超高“颜值”吸引着游客赏花休闲。

  近年来,青海依托贫困山村自然资源优势,巧打生态旅游产业牌,花海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新兴模式,昔日一个个黑土灰的贫困山村正“以花为媒”,实现扶贫路上华丽转身。

  特色花海吸引大量客流

  8公顷薰衣草花海,以山为梯,映紫了蓝天;40公顷的各色花朵悄然铺满了山坡,荒坡由此变成花海;一座座观光小木屋、一条条木栈道在花海中勾勒出花海农庄的韵味……走进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花海,成片的树林,芬芳的花海,游客们如同身临一个原生态版的天然氧吧。

  “今年新增200米风车长廊、1公里的压花路面,花海中又增加大滨菊、天人菊等品种,还有1000多株山杏和李子树,目前正在新建小型动物园和儿童游乐场等游乐设施。”边麻沟花海负责人李培东说。

  久居城市的人们对于山村田野、绿色农庄都有着天然的向往,这也使得近几年西宁市周边村镇花海景观“火”了起来。赏心悦目的各式特色花海吸引了大量客流。

  “不去人潮涌动的热门景点,也不愿去门票昂贵的王牌景区,而是选择一处宁静的乡村花海,与大自然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游客张先生说,畅游花海,亲近自然,如今已成为都市上班族最喜欢的度假方式之一。

  避免同质化竞争

  青海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能够在此生长的花卉种类本就有限,这就需要花海开发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除了传统的金盏菊、八瓣梅等花卉,我们从外地引进27个花卉品种,从每年的五一到国庆节前后,都让游客有花可看。”青海湟中县上山庄花海负责人高海萍说,景区平时承接草坪婚礼、婚纱摄影、户外拓展等业务,旅游业态较为丰富。

  除了上山庄花海,湟中县乡趣卡阳花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牙合花海等也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以谋求整个景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作为青海唯一一个以“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的景区,乡趣卡阳为花海附加了“体育”要素,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记者了解到,乡趣卡阳以花海为基础,在景区内的原始森林中,依山建起18公里的木栈道,吸引了大量喜爱户外运动的游人来此徒步健身,景区还为骑行爱好者铺设有自行车道和摩托车道,从各方面满足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需求。

  牙合花海则把“花海”和“开心农场”结合起来,打造原生态旅游模式,让升级版的乡村旅游成为真正可以持续为村民带来效益的绿色产业。

  “‘开心农场’能够让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上班族到乡村体验种菜收菜的乐趣,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一场返璞归真的乡村游。”牙合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晓俊介绍说。

  村民脱贫的绿色产业

  “今年年底又能分红了!我跟着大家将5400元的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自愿折成股份入股花海项目,如今也算是个花海小股东了。”边麻沟贫困户仲尕文说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荒坡变成花海,不仅美了乡村也富了农民。近两年来,青海大通县边麻沟村凭借超高的花海“颜值”实现贫困山村的华丽转型。“花海三个多月客流量就达到了30多万人次,门票总收益140多万元。”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说。

  眼下,青海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融合逐渐深入,小型花海乡村经济成为乡村旅游新蓝海,不仅带动景观建设,同时增加农民收入。花海这个超越传统和想象的新型景观概念也成了掘金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据初步统计,西宁周边形成规模的“花海”中,每处可平均吸纳就业30人,村民每月实现劳务收入近3000元;而经营农家乐和小吃的摊位户,可实现人均日收入百元以上。

  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盛放在高原大地的一片片花海不仅成了一道独特的绚烂景观,也承载了上万贫困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的脱贫梦想,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正在高原大地上徐徐展开。(记者 邢生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品牌头条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