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头条新闻LOGO

传统村落与现代旅游融合的“桂林模式”渐成型

/
  长期以来,古村古镇一直是不少旅游爱好者的心头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的越来越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在厌倦了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生活后,逐渐崇尚回归乡村的旅游方式,喜欢去体味田园、山水和有着浓厚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
 
  作为旅游名城,桂林的传统村落资源占据了全广西的“半壁江山”,拥有如此丰富的古村落旅游资源,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与现代旅游的合理结合,在桂林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上,从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之初,很多古村落就把旅游发展写入了保护和建设的规划中,并逐渐探索村落自身在现代旅游中的准确定位。
 
  如今,传统村落与现代旅游有机融合的“桂林模式”,正在随着一个个古村落的建设完善,慢慢成型。
 
  传统村落的旅游特色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四,是江头村一年一度的“姑娘节”,从2002年开始,江头村就恢复了过“姑娘节”的民俗,但这个节日被大众广泛认知到,还是从完成了传统村落改造后开始。
 
  相传,“姑娘节”起源于明清年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今年6月8日,“姑娘节”如期而至,比起以往村里走家串户的自娱自乐,今年的“姑娘节”显得热闹非凡。一大早,江头村就开始迎来各地游客,村民们也自发组织策划了表演。红色牌灯上写满祝福,姑娘们举着花花绿绿的花伞,后面跟着舞龙舞狮队和秧歌队,一位姑娘坐在轿子里,浩浩荡荡开始民俗巡游,穿过江头村的精品旅游路线。游客们一边了解“姑娘节”的历史,一边对有着古老文化的江头村着迷。
 
   毗邻江头村的是一片200亩的大型荷花池,大片的荷塘上,荷花竞相绽放在绿叶清波中,争奇斗妍。江头村是我国北宋文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聚集之村,而这样的一片荷塘在带给游客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契合了古村落相传至今的“爱莲文化”。
 
  而另一边的定江镇路西村,则是因为1938年的八路军办事处在这里设立,以及周恩来也曾来到这里亲自给办事处工作人员和桂林文化界200多人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那段历史,让它得以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因为这样的特点,如今的路西村以开展红色旅游为主。走进村口,村内大部分建筑是黄色土楼的面貌,根据设计的旅游线路,游客们可以分别参观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台旧址、救亡室旧址等景点。
 
  和江头村、路西村一样,在桂林广袤的乡间,不同的传统村落正在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特点和风貌,努力发掘着富有个性的特色乡村旅游。
 
  依托名气吸引人气
 
  其实,每一个被冠以“传统村落”名号的村落,本身已经具备吸引旅游人气的名气。
 
  尽管还没有正式的旅游活动,但同样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灵川溶流上村已经开始吸引游客到来。村里的罗爷爷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游客来村里,走走停停,拍照合影,而村口也正在修建一些旅游公厕,以备未来更多的游客到来,以及可能开发的旅游项目。
 
  另一边,恭城的莲花镇朗山屯,在列入传统村落名录前,村里的六座古民居就已经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就在离村子一街之隔,借助古民居和传统村落的名气,已经有人在此经营休闲农庄。“主要就是做一些瓜果观赏、采摘类的项目,能够做起来的底气还是想借助古民居的名气,看到了这个地方未来的旅游发展前景。”莲花镇组织委员俸连锋说。
 
  而在旅游规划更成熟的江头村,今年“姑娘节”当天接待的游客量粗略统计在2.3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小小村落一天来说,已经是很庞大的体量,同时带动的住宿、餐饮消费也十分可观。
 
  传统村落高人气所能达到的“引流”效果已经不言而喻,在后续改造中,当地政府在规划中则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传统村落加入到招商引资计划中。
 
  “西岭这边的杨溪和费村都获得了传统村落的名号,除了改造外,我们还计划在两村之间的地段选址,引入市场化运作商业项目。这样不仅能对古村落实行隔离保护,而且也能利用好村落的旅游资源。”西岭镇镇长向纯光告诉记者,“相关的路面改造和绿化也已经起步了,准备建造一个商业性完善,集消费、住宿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
 
  立足于保护的开发
 
  在一些观点中认为,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发的同时有可能会破坏古村落的保护。不过,在更多的主流观点中,则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才是让古村落活起来的最有效途径。
 
  对于目前的古村落来说,除了文物破旧或遭遇损毁,其实保护古村落最大的难题反而在于村落的逐渐“空心化”。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整个杨溪村的居住人数越来越少了,家里留着的都是一些老人。”向纯光说。“空心”问题在不少传统村落中都很常见,在记者的走访中,很多传统村落就算在白天,也只能看到少数几个老人的身影。
 
  有人才能留住并创造历史,才能留住乡愁,古村落需要有人将历史继续保留和延续下去,这就需要村落本身不断地创造出吸引年轻人返乡的条件。
 
  “引入商业项目就是利用开发企业与老百姓结合的模式,能够将两方长期串联起来,不断把旅游红利反馈给老百姓,吸引人们回乡创业,从而解决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向纯光表示。
 
   旅游开发在给当地居民带来红利的同时,也正在改变他们对村落历史文物的价值认知。
 
  “村子里面有着丰富的牌匾、题额,一般宅院、祠堂、商铺都悬有匾额,在此前人们都是随意丢弃,根本谈不上保护。而现在,这类匾额要通过专家整治,祠堂、门卷、古家具也都修复一新,村民们的保护意识也跟着上来了。”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村支书李传葵说,“怎么去发展旅游,现在村里大家的心思也活泛了。”
 
  整合资源参与全域旅游
 
  可以说,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从来都不是矛盾的概念。
 
  “对于文物保护来说,部分有代表性的村落集中起来发展旅游,其实也是对文物保护的一种宣传,是可行的。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各地应该就本身的旅游特色进行提炼,而不是过度滥用旅游资源,并且有效控制规模,就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副队长贺战武说。
 
  显然,随着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建设势必会成为桂林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笔宝贵财富。
 
  “等村落建设完善后,会将其纳入到永福的旅游精品线路上来,届时可以把县内的金钟山、传统村落等就近的景点串起来,打造农业示范区和休闲旅游示范区。”永福县住建局副局长张维维说。记者看到,在《崇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定位,是将村子打造成以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和传统绘画技艺为主的,具有人居休闲、传统文化观光体验吸引力的桂北历史保护村落。
 
  “随着交通便利,现代人出行选择更多的是倾向于自驾游的方式,自主性也越来越增强,很多人出行也倾向于选择小众的、随性的目的地,而避开大众景点,显然,这些散落在桂林周边,还等待游客发掘的一座座古村落,将成为未来在全域旅游产业上的丰富资源。”张维维说。
 
  承载着桂北乡愁的古村落,需要保护,更需要发展。越来越多的桂林古村落正在掀开面纱,拥抱外部飞速发展的大千世界。如何让这些古村落在现代社会重新绽放出光彩,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品牌头条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