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头条新闻LOGO

“旅游年”之后怎么办?中欧探索常态化旅游机制

  近年来,各国都希望与中国举办旅游年。去年有五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盟、瑞士和澳大利亚等于中国举办了旅游年,今年将迎来“中加旅游年”和“中欧旅游年”等几个旅游年。从短期看,旅游年对促进双边旅游业增长,以及如何保持旅游业增长势头起到了重要作用。
/
 
  作为中国人出国旅行第二大目的地,欧洲和中国开始思考如何建立常态化机制,共同开发旅游业,来持续稳定发展双方旅游的未来。北京时间3月1日凌晨,欧中“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与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在布鲁塞尔欧洲议会共同宣布组建中欧旅游文化合作平台,欧盟项目创新中心主席代伊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透露,欧盟希望通过该平台,将中欧之间的旅游文化项目与活动长期推动落地。
 
  欧洲游增速最快
 
  2018年是中国与欧盟的旅游年。今年1月份,中欧双方已经在意大利威尼斯为中欧旅游年拉开了序幕,随后欧盟各地开始各自的旅游营销活动。
 
  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的大广场,天坛祈年殿、大红灯笼柱廊,以及比利时地标性建筑“原子球”塔造型的元宵彩灯在广场中心大放异彩,这是来自四川自贡的彩灯,与之一同远道而来向欧洲人民进行展示的还有川剧长绸、变脸,长嘴壶茶艺、大木偶书艺表演等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文艺节目,以及传统皮影戏、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另外,五名川菜大师精心制作的川菜美食,也让当地民众品尝到最地道的巴蜀滋味。
 
  与此同时,欧盟各国也将在今年频繁参加中国各地的旅游路演活动,欧洲委员会增长总司旅游部门负责人安娜·阿桑娜索博罗表示,以前欧盟各成员国、不同的地区及部门并不习惯联手推广欧洲,向中国市场联合推介欧洲是欧盟的第一次尝试,她希望这将会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她透露,今年欧盟将在中国参加三大旅游博览会,向中国游客和旅游业推介欧洲的旅游项目。
 
  事实上,在中欧旅游年举办之前,欧洲已经是中国游客颇为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总统计师唐晓云表示,2017年全年,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人数同比增幅为13.3%,是所有洲际市场中增长最快的。过去三年内,中欧双边游客互访已经形成良性互动,中国赴欧洲旅游的平均增幅达到9.7%,欧洲访问中国的游客平均增幅达到9.5%。2017年,首站访问欧洲的中国公民已超过600万人,加上从其他地区到访欧洲的中国游客汇总起来超过1200万人次。
 
  “欧洲在中国人心目中认可度和重游率颇高。”中欧协会副会长潘峰透露,欧洲是中国人洲际旅行第二大目的地,同时也是中国入境游客重要客群来源,每年访问中国的欧洲游客约在588万人次。
 
  摸索常态化机制
 
  尽管已经取得不斐的成就,欧盟对中欧旅游之间的关系还有更高的期待。欧洲议会主席安东尼奥·塔尼亚表示,欧洲除了巴黎、罗马、希腊等知名目的地以外,还有众多鲜为人知的美丽城市与景区,有待中国游客去挖掘。之所以与中国共同举办中欧旅游年,就是希望将欧洲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向中国游客进行推介,中欧之间需要一揽子计划,探讨和发掘更多旅游机会。
 
  在欧盟内部,越来越多欧洲议员开始关注中欧之间的旅游投资,欧洲议会增长总司创新与先进制造总监斯拉瓦米尔·托卡斯基认为,旅游业占了欧盟GDP的11%,并且创造了可观的就业率,希望有更多的合作,来创造旅游业更多的机遇。而这个过程,除了政府的努力外,无疑还需要众多公司参与。
 
  过去几年,不少中国企业开始频繁收购欧洲旅游资产,如复星集团收购法国地中海俱乐部,海航集团收购卡尔森酒店资产等。大额交易引发部分欧洲政客的警惕,因此在锦江集团意图收购法国老牌酒店雅高酒店集团时受挫。
 
  在中国人赴欧团组游的地接社里排名第二的远海集团首席执行官王威认为,随着中国赴欧旅游人数的不断攀升,中国人希望在欧洲获得更为贴切的中式服务,中国资本浸入欧洲旅游是大势所趋,正如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时,带动了日本数个地接社在欧美市场崛起。
 
  鲜为人知的是,尽管每年有逾600万中国人赴欧洲旅游,其中近百万中国游客在欧洲的旅游是由日本两大地接社Kuoni和Miki来提供服务,仅有不到18万中国游客是由中国地接社远海集团来负责。“但我们相信未来中国游客的欧洲旅行,会越来越多选择中国本土的服务。”王威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旅游能掌握的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除了洽谈更多欧洲旅游资源,远海也开始尝试投资欧洲旅游资产。
 
  中欧之间的密切旅游交往,也带来了众多投资机会,正因如此,欧中“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与欧盟项目创新中心3月1日在欧洲议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组建中欧旅游文化合作平台。
 
  欧盟项目创新中心主席代伊伶表示,该备忘录旨在搭建集旅游与文化交流、高新技术合作、城市营销、国际会展演出活动、国际赛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及落地、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为一体的国际创新、交流与合作平台,并设在“中国—欧洲中心”。她表示,之所以设立这一平台,正是考虑到旅游年之后该如何保持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旅游发展势头,随着两地旅游需求的增长,将会催生越来越多的旅游投资与活动,而这些项目均需要一个平台与机制来落地执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品牌头条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